一、人员配备
“田立文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10月17日。工作室参照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工作室负责人,下设优质高产、较简高效和绿色生产3个团队,其团队负责人分别为崔建平、林涛和郭仁松。每个团队下设两个攻关或研发或技术推广应用组,共6个团队,组长分别为王亮、张娜、朱家辉、田聪华、王为然和马辉;每个组成员分别为3-4人。
第一层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田立文
第二层次:优质高产团队,负责人阿里甫·艾尔西;
较简高效团队,负责人崔建平;
绿色生产团队,负责人林 涛。
第三层次:优质攻关组,组长王亮;
优质攻关组,组长张娜;
机采棉新技术攻关组,组长朱家辉;
棉花经济研发组,田聪华;
绿色生产新技术攻关组,组长郭仁松;
水肥药减施技术推广应用组,组长孔杰。
第四层次:攻关组成员: 田立文、阿里甫•艾尔西、王亮、娄善伟、李杰、周子馨、魏鑫;毛树春、张娜、戴路、冯鸿杰、张大伟、杨延龙;崔建平、罗宏海、朱家辉、王萌、刘连涛;田聪华、张利召、张黎、郭蕾;林涛、郭仁松、王为然、王占彪、李春平、郑子漂、王萌; 孔杰、马辉、吴洪涛、蒋从军、张寒、乔建军、马 君、王同仁。
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负责召集工作室专家会议,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专家,包括外请专家、教授对研究计划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做出决议;团队负责人把握所在团队的整体方向,根据团队工作进展情况调整研究方向与内容,确保团队研究计划的完成;定期检查本团队任务完成工作,对团队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做出决策,无条件接受自治区总工会和教育工会的指导与检查。
二、成果产出
田立文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主持和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共10项,分别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目、自治区重点研发、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各1项,自治区人才项目2项。针对新疆棉花纤维类型单一、抗逆性差、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多元化需求的问题,先后培育出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的机采棉新品种7个。荣获国际、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与各类荣誉28项(件),包括国际发明展金奖2项、银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自治区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自治区专利一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授权专利21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件,中国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出版著作,主编和参编著作4部出。先后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8篇,中科院一区论文4篇。制定各类标准8件,其中企业标准6件,地方标准2件(目前已完成专家评审,待发布)。
三、人员培训
田立文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秉承“淡薄名利、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宗旨,以“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传承、迭代辈出”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支精益求精的人才队伍,为农业科学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工作室现有成员37名,1名带头人,9名技术骨干,27名科研攻关成员。工作室成立以来有13人职称获得晋升,其中8人晋升正高级职称,2人晋升副高级职称,3人晋升中级职称,(含新引进博士1名)。
四、精神传承
创新工作室团队专家始终把为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作为工作重心,主要成员每年服务基层时间都在100天以上,其中骨干人员150天以上。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尽快改变棉区传统的种植管理方式,让农户增产增收,创新工作室一方面通过开展多点棉花高产创建,在南北疆创建高产高效示范区,将研发的新技术快速、完整、直观准确的推向生产,另一方面通过不定期科技培训,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下乡”等活动,以及发挥电视、电台、报纸、电话、手机短信、微信等传播优势,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解答棉农生产中的存在的各类问题,广泛宣传棉花种植新技术、新成果,从而将优良品种、新技术、新理念快速覆盖主产棉区。
近三年团队采取边研究、边示范、边完善、边推广的方式,先后开展10余项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同时举办各类技术示范、现场会、技术交流、研究进展发布会170余场次,培训基层和企业技术骨干1500余人次,培训棉农和企业工人4万余人次(含植棉能手1462人次),同时印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科普资料和相关技术标准材料2万余份。
针对新疆棉花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向自治区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多条建议因切实可行,已得到自治区相关部门采纳,包括由领衔人提出的“加大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提案,获得自治区政协优秀提案,有力推动了提案内容高质量落实。
五、示范作用
该团队先后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创新,其研发的多项栽培技术成为自治区农业主推技术,应用后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团队取得的成果引领新疆绿洲棉花生产技术由数量规模型向轻简高效方向发展,确保实现新疆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同步,多项技术研发方案被公认为是依托新疆棉花特色产业资源,实施棉区乡村重点产业提升的具体行动,不仅从技术层面达到了为棉花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进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棉区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棉花产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巩固了新疆棉花生产的核心战略地位,同时有力反驳美国与西方一些国家散布新疆棉花生产存在“强迫劳动”的谬论,以及为“一带一路”沿线棉区棉花产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科技成就得到国内多家有影响的媒体报道。
由于领衔人及其团队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面向生产重大需求,坚持面向棉花产业科技前沿,且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为解决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瓶颈和重大挑战贡献突出,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领衔人获得建设新疆奖章和新疆科技特等奖。